文玲与姜蓉不仅认识,还可以算是好闺蜜,两人年龄差不多,都上大四,并且学的也是经济管理和金融,有很多共同语言。同时两人都算容貌极美,但智商更高,自然有种惺惺相惜。

可是就算是这样,对当年的事,文玲也是知之不多。毕竟当年分家的时候,姜蓉也不大,根本不了解内情。也不会有人告诉她什么内情。

不过这不等于文玲就喜欢她三叔。

首先,带头分家的就是三叔,这就已经很让她不喜了。更不喜的是,奶奶每年一家人聚在一起,都特别照顾三叔。

是,她也不是不理解,三叔的儿子丢了,三叔与三婶又闹分居。

可是还是会让人不爽。

一辆黑色大众开到了门口。

从车上走下来文明一家。

“妈!”

先是文修和姜晓云叫妈。老太太点头,乐开了花。然后是文明、姜蓉上去叫奶奶。

但是文明一下车便感应到了,森森的恶意。

这些应该都是文家人吧?从他们站的位置看应该不是叔伯,便是堂兄弟们吧?为什么对我有这么大的恶意?

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家教很严的缘故,他们并没有为难文明,更加没有置疑文明的身份,只是很冷淡罢了。

这样也好,倒是省了自己表演了。

修真者除了修太上忘情的之外,并不是没有感情。而是他们的感情内敛,修真所得,心境提升,感情是有,但却不会太多流露。

这就像正常人会因为看喜剧哈哈大笑,看悲剧痛哭流涕。修真者却不会。

这就使得修真者看上去不喜言谈、不怎么搭理人。

好在文明爷爷这支人丁并不算少。

大伯一家、二伯一家、小叔一家、大姑一家、小姑一家。

他们也不用非和自己聊天不可。

文明放眼望去,两三百平米的待客大厅,竟然坐满了人。政策之下,文家子女兴旺的厉害,分布在各行各业,而且位置都不低。

只不过他们亲情中带着一丝丝冷漠、嫉妒、羡慕。

不过,文明很快便明白了一点。

当奶奶回屋的时候,大伯、二伯他们都是起身相迎。换句话说,能让老奶奶亲自出迎的,估计只有文明一家。

这是理所当然的,不说老小从小便在家中受宠,是最出色的孩子,更因为他娶了姜家女。

风水学上有祖运一说。当风水术点亮之后,自然“传承祖运,积福如山”,也就成了应有之题。

说白了,也就是祭祖。

比如文家,他们能成为第一批的移民,其祖上出了一位文天祥,实在是加分不少。这样的祖先难道不应该拜拜吗?

这一拜,便成就了金陵文家。

也就是风水上所所说的“传承祖运,积福如山”。

当然,这山有高低,祖运自然也便有高低之分。

像文天祥虽说很是不凡,但他老人家又怎么比的上旺周八百年的姜老爷子相比。

当文家在金陵落叶生根,姜氏再入中枢后。

“传承祖运,积福如山”也就正式成了人们的一种标准。

不仅新地球这样,旧地球也是如此。

当然了,姓刘、姓李、姓朱,这些个帝王姓氏就不免受到了一点儿压制。

没办法,谁让风水术亮了。这万一要是起来个帝王,怎么办?

旧地球到新地球,这距离,就是真有约束手段,也会没什么约束力了。

不过也正因为如此,那些个祖上没出过帝王的,也就发达了。

比如姜姓、萧姓,都是非常受欢迎的。

文姓与姜姓结合,绝对是天大的喜事。可问题是,她带着孩子,真的竟然带着孩子上门了。

名望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,它让人得利,同样也会束缚着人。

而姜晓云当年干的更绝。也不知道是看了本什么样的心灵鸡汤。

大体上,差不多也就是母亲与媳妇掉湖里了,救哪个的心态。

她不仅想知道她未来的丈夫有多爱自己,同时还想知道如果她带着孩子,一个不是自己丈夫的孩子,自己的丈夫会多爱自己。他又可以抵挡的住家人的压力吗?

呵呵,不得不说只要是女人,不管这个女人到底是不是女强人,她们都会有一颗作死的心。

丈夫站在自己一边,姜晓云可谓赢了,但是当文明一丢,那真是所有的矛盾都爆发出来了。

就像是母亲与妻子一起掉河中,先救哪个的问题一样。

如果一切都没有发生,平平安安的过完了一生还好。

但是如果哪一天,那个假设真的发生了。不管是先救了老娘,还是先救了妻子,裂痕总会出现在不注意的地方。

甚至如果严重一些,有一个没有救上来,这个家也就可以不要了。

正因为这个问题隐患实大,所以才会是作死的问题。

儿子的丢失,本就非常痛苦,再受到几个兄弟姐妹隐隐的排斥,姜晓云也只能把更多的心力放在事业上,而且她还没有办法去怪别人。因为这本就是她自己造的。

如果不是找回来了文明,恐怕她这一辈子都别想回文家了。

文明回来后,便是仪式,去晦气的仪式,跳火盘什么的,是免不了的。柚子叶洗澡也是有的。

甚至据说奶奶还想开祖庙,告诉祖宗与爷爷,孙子已经找回来了。

不过被大伯拦下,说是春节祭祖的时候再一起告诉好了。这不年不节的,惊扰祖先并不好。

大伯到底是不是这个意思,文明不知道,因为他当时已经去洗柚子澡了。

但是耳聪目明的文明还是听到了一些不好的争吵。

比如奶奶就说大伯太自私,不愿意分祖运给文明。

祖运在新地球确实存在,但是祖运却从来都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继承的。

不要忘了,这些历史上留名的人物,要么没有血缘断绝,要么真的不要是太多。

比如朱元璋,到明朝灭亡有多少朱氏子孙呢?

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,分封儿子们为王,朱元璋的本意是不想让子孙后代在像他一样吃苦。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,他的后代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经济发展的速度。到了明朝末年,这些人达到了好几十万,甚至有说法认为超过了100万。